一、明朝女装特点
明朝女装特点
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时代,不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连衣着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本文将就明朝女装特点进行探讨,带领读者一起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独特的时尚风貌。
明朝时期的女装充满了古典而优雅的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仪之美。女性的服装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衣和下裙。在这两个主要部分中,都融入了许多独特的设计元素,彰显出明朝女装的魅力。
明朝女装的上衣
明朝女装的上衣主要包括襦裙、绸衫等。其中,襦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上衣的服装,可以看作是当时女性的主要上装。襦裙的特点是紧身收腰,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此外,绸衫也是明朝女性常穿的上衣之一。绸衫的面料轻盈、柔软,颜色也多为明亮的红色、蓝色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绸衫的设计简洁大方,体现了古代女性的高贵品位。
总体来说,明朝女装的上衣注重线条的流畅美感,注重体现女性的端庄大气,是当时社会礼仪和审美标准的具体体现。
明朝女装的下裙
在明朝时期,女性的下裙主要有裙子、裤子等不同款式。裙子是女性常见的下装,分为长裙、短裙等不同版本,搭配上衣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而裤子则比较少见,多被用于特殊场合或一些特殊职业的女性身上。裤子的设计注重舒适和实用性,整体造型简洁利落。
明朝女装的下裙讲究色彩搭配和款式设计,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展现出女性的不同气质和品味,为整体造型增添亮点。
结语
通过对明朝女装特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女性的着装风格和审美取向。明朝女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乏独特的设计元素和时尚潮流,为当时社会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无论是上衣还是下裙,明朝女装都展现出一种优雅、高贵的气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崇拜和尊重。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与风尚。
二、明朝女装主要特征?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
明代的女装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水田衣以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有情。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窄袖褙子。
三、大褂是不是起源于明朝女装,越南奥黛长衫为啥于中国大褂一样?
大褂,北方叫长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等,是清朝时汉人根据满族旗装改的。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与满人旗装、便服不同的是,长衫是无马蹄袖,长衫是立领,长衫是左右开裾。长衫是长袍的一种,长袍有棉、夹之分,单者为长衫,双层者称为袄。长衫领袖无镶滚,衣身合体呈宽体直身的廓形。大襟右衽,单侧或双侧开衩,衣身细瘦,窄袖,袖长与马褂袖齐平且不用马蹄袖。长至足跟、下摆窄小,在正式场合使用圆领和里衬制成的圆形立领形状。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辍,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清末民国以前我国服装特点强调的是二维空间效果。服装的主要结构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无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以肩部为主要支点的平面式裁剪,注重服装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和平面性的装饰表现,暗合中国几千年“天人合一”的观念,穿在身上平直宽松,即“人为衣服务”。
四、明朝的女装称为什么?
明朝服饰
相较中华五千年历史,明朝是离我们这个年代较近的一个朝代,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酷吏时代,政治十分专制,每个朝代的服饰特点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那么,明朝时代的女装主要有什么款式?明朝女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褙子
褙子又简称背子,是大众化服饰,上至皇宫贵戚,下至黎明百姓皆可穿,主要分合领和对襟两种,但是贵服与平民穿戴有一定等级制度,凡对襟.大袖,通常为贵妇礼服;凡对襟.小袖,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
褙子样式承袭于宋朝,到了明代有一定的修缮,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
二、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两条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的“披帛”,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为此有了霞帔之称。
霞帔有着较严格的穿戴制度,其上的纹路与品级相等: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
三、比甲
比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传于元朝,在明朝前期中期流行面不广,直到中叶之后,才得到推广,北方妇女尤为喜爱。
四、衣裙
明代妇女虽无“时式妆“之说,但潮流风气也极多变,上衣和裙的长短贬抑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尚,被认为是当时的世上装束。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
五、水田衣
水田衣应该算是明朝最为花俏的一种女装服饰了,它用各种颜色的零碎布料缝制而成,显眼的斑斓色彩使其与其他服饰形成很容易区别,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
六、其他常见服饰
1、襦裙、
2、白绫袄。戴狄髻、头面,穿白绫袄、蓝缎裙。明代元宵节有走百病的风俗,即妇女在十六日夜结伴出游走桥摸门钉,一般穿白绫袄(衫)或白裙。
3、半臂(明前期)。起源较早,宋元时仍很流行,明代女子一般穿在袄衫之外
4、狄髻(明前期)。戴狄髻,扎包头,穿交领袄(衫)、马面裙
5、纱衫。绾发髻,穿薄纱(罗)衫子,内穿主腰、马面裙,这是夏天时女性在私人空间里的穿着,并不用来会客或外出
6、主腰(明前期)。盘发髻,戴衔珠插梳等头面首饰,上身穿交领衫(衣襟披开),内穿主腰,也称抹胸,明代女性贴身内衣款式之一。
五、明朝钱币
明朝钱币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钱币铸造的重要时期。明朝钱币以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成为众多钱币爱好者追逐的宝贝。
明朝钱币的种类和特点
明朝钱币的种类繁多,包括铜钱、银质钱币和宝钞等。其中,明代最常见的是铜钱,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钱币类型之一。铜钱分为大明通宝、小明通宝以及多种局部流通的私铸铜钱。大明通宝铜钱在皇帝统治期间广泛流通,铸造精美,文字清晰。这些铜钱的重量、尺寸和形状都非常规范。
而小明通宝铜钱则是由明英宗朱祁钰短暂在位期间铸造,数量较少,因此较为珍贵。私铸铜钱则是指一些地方政权或商人铸造的钱币,多样性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
另外,明朝还流通过一些银质钱币,如万历通宝和崇祯通宝等。这些银币因其材质高贵而备受钱币收藏家的喜爱。
明朝钱币的历史意义
明朝钱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明朝铜钱的广泛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交流的发展。同时,明朝钱币上的文字、图案等元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明朝的铸币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这些变化也在明朝钱币上得到了体现。钱币上的年号、铸造地点、铸造工艺等信息都成为研究明朝历史和钱币制度的重要依据。
此外,明朝也是一个重要的外贸时期,大量的明朝铜钱通过贸易流向海外,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因此,研究明朝钱币也能够为研究国际贸易史和文化交流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明朝钱币的收藏价值
明朝钱币不仅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成为众多钱币收藏家的宝贵收藏品。明朝钱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历史价值:明朝钱币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收藏这些钱币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 艺术价值:明朝钱币在铸造工艺、文字书法和图案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和艺术的美学观念。收藏这些钱币,可以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
- 稀缺性:明朝钱币作为古代钱币,铸造时间较远,数量有限,因此在市场上相对稀缺。稀缺的明朝钱币市场价值较高,收藏者可以通过稀缺性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 投资价值:鉴于明朝钱币的稀缺性和市场需求,其投资价值也日益突出。经过专业鉴定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明朝钱币进行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总的来说,明朝钱币的历史和收藏价值不容忽视。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钱币收藏的视角,都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些钱币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研究和收藏明朝钱币,以促进中国钱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明朝佛手
明朝佛手,又称佛手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柑橘类水果,也是我国品种最多的柑橘之一。明朝佛手因果实形状奇特而得名,其外形如同佛祖手掌合十的手势,因此寓意着吉祥、安宁和幸福。此外,明朝佛手还因其独特的香味和营养价值而备受青睐。
明朝佛手的起源与种植
明朝佛手最早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明朝佛手树木高大,叶片绿润光滑,枝繁叶茂。它的果实分为多个独立的花瓣状结构,外观独特且引人注目。与其他柑橘相比,明朝佛手更容易栽培和繁育,得以广泛种植。
明朝佛手的药用价值
明朝佛手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药用和食疗领域。
- 舒缓神经:明朝佛手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具有一定作用。
- 健脾养胃:明朝佛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 预防感冒:明朝佛手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增强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有一定功效。
- 促进血液循环:明朝佛手富含柠檬酸和类黄酮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明朝佛手的烹饪应用
由于明朝佛手独特的形状和香味,它常被用于烹饪中增添美味和美感。
- 佛手茶:将明朝佛手果实晒干后泡水饮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养胃。
- 佛手果汁:将明朝佛手果实榨汁,可以制作饮料、冰淇淋、果酱等,口感清爽、酸甜可口。
- 佛手糖醋排骨:将明朝佛手果皮加入糖醋汁中,调制成独特的口味,搭配排骨炖煮,香气四溢、口感鲜美。
- 佛手蜜饯:将明朝佛手果实去皮,腌制或糖渍,制作成蜜饯,甜而不腻,非常受欢迎。
明朝佛手的保健与美容
除了药用和烹饪之外,明朝佛手还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保健和美容领域。
- 美白护肤:明朝佛手所含的丰富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美白肌肤,让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 滋养发质:将明朝佛手果实榨汁后用于洗发,可以滋养头发,增加头发的柔软度和光泽度。
- 改善口气:明朝佛手所含的芳香物质可以有效去除口腔异味,改善口气。
- 舒缓皮肤:明朝佛手可用于制作面膜,具有舒缓皮肤、减少皱纹的功效,让肌肤更加年轻。
明朝佛手作为一种传统的柑橘类水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药材还是美食,明朝佛手都以其独特的形状、香味和多种功效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能够得到明朝佛手带来的健康和美容效果。因此,不妨在下次的购物清单中加入明朝佛手,体验其中的独特魅力。
七、明朝改革是明朝什么时期?
明朝万历年间经济高度发达,既有技术进步的背景,也是白银货币化的结果,技术进步,效率才会提高,商品才更加丰富,而有了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这两个作用力,直接冲破的明朝政府的政策阻隔,经济由计划转向自由。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历史上很有名,有历史学家称这个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几十年是寿命。一条鞭法主要是用白银收税,很多人就理想当然的认为,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才实现了白银货币化。其实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朝民间已经实现了白银货币化,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白银在交易中的合法地位:“在商品交易里面,货物价值一钱以上的,可以用银子交易;货物价值在一钱一下的,只准用铜钱交易。”而张居正一条鞭改革,还要等到六年之后。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朝用银子交易还要得到政府的承认才是合法的?在我们的印象里,白银一直都是古代社会的硬通货币,流行非常广泛,其实,这是受到电视剧和金庸小说的误导,金庸小说经常有这样情节,某个大侠掏出一推银子给店小二:“小二,来一壶酒。”其实古代社会,一人吃一顿大餐,一两银子绰绰有余。古代社会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至少相当于现在的600人民币。
八、明朝权臣?
明朝的权臣为严蒿。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袁州府分宜(今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人,祖籍福建邵武,出身于匠户家庭。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严嵩从小天赋异禀, 19岁时乡试中举,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时年仅25岁。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因病回家,达10年之久。正德十一年(1516)复任翰林院编修。嘉靖十五年(1536)严嵩受到同乡夏言的提携,接任礼部尚书。之后进入了内阁。嘉靖二十七年(1548)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九、明朝战神?
特推荐最牛的四位,称之为明朝“四大战神”。
NO.1徐达
徐达用亲身经历,说明一个道理:
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也能成为叱咤疆场、名垂青史的名将!
徐达(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老乡。
明朝开国六王之首。(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注:常茂为常遇春之子。)
徐达系农民出身(比朱元璋的乞丐出身略好),从小习武。22岁时,被老乡朱元璋忽悠,投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和传奇经历。
1、攻打和州时,用自己换被俘的朱元璋,救了朱元璋一命。
2、潘阳湖之战,辅助朱元璋,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
3、为主将,率二十万大军东征张士诚,张士诚全军覆没后,自缢而亡。
4、为主将(征虏大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亡。
5、为主将,与蒙古第一名将王宝宝激战,灭王宝宝大军八万余人,王宝宝兵败逃逸。
6、为主将(征虏大将军)西征,平定关中地区、平定塞外之地。
徐达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最优秀的大将。
徐达深通谋略,但为人宽厚,深谙兵法。一生之中,战必胜、攻必取。
朱元璋称其为“万里长城”。
NO.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老乡。
因其自称能够将兵十万,又称“常十万”。
同徐达的经历类似,常遇春出身农民,自幼习武,骑射俱佳。
因为生活困苦,最初啸聚绿林,干打家劫舍的买卖。后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前途。
这时偶遇朱元璋,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玩玩,从此追随朱元璋。
1、攻占衢州城,立下首功;大战九华山,立下赫赫战功。
2、在采石矶之战中,身先士卒,以一叶小舟率先冲入敌营,英勇无比。
3、配合徐达,潘阳湖之战灭陈友谅六十万大军。
4、配合徐达(为副元帅)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
常遇春的一生短暂(40岁而亡),就像最美的烟花一样,光彩夺目、灿烂无比。
一生征战,未尝败绩,与徐达的配合更是天衣无缝。
NO.3戚继光
戚继光(公元1528年—公元1588年),山东蓬莱人。
年轻时非常有个性,喜爱读书,后继承祖上官职,踏入官场。
戚继光战功:
1、最著名的是南征倭寇。当时倭寇从海上进攻浙、闽等地,戚继光将金华、义务等地民风彪悍之三千人组织训练,
十、明朝大事?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
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
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3、南宫复辟
明代宗身患重病,而太子朱见济已死,皇位继承问题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忧虑,新立皇太子又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武清侯石亨深知明代宗难以康复,与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谋议拥立明英宗复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等以四方边警为借口,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即前往南宫迎接明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们宣告太上皇已复位。
明英宗命徐有贞掌管机务,次日加封为兵部尚书,将于谦、王文等逮捕入狱,后来又予以杀害。
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此事件在历史上又称“夺门之变”。
4、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
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至此,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争的一项内容。
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5、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